“您的一戶一宅申請已通過。”近日,惠州市惠城區馬安鎮黃嚴村村民孫藝釗的手機上,收到一條微信通知,這就意味著孫家的新房子很快可以開建了,數字化帶來的高效便捷讓孫藝釗欣喜不已。
在農村,建房申報難、建房規范難,造成“兩違”亂象時有發生,如何破題?惠城馬安在全省率先打造農村自建房數字化管理服務平臺——“一戶一宅一碼”平臺系統,依托微信小程序,通過整合“線上申請、部門代辦、后臺辦結、掃碼服務”等服務,在破立之間形成基層創新探索,破解村民建房多頭跑、多次跑難題,建立房屋建設全過程監管體系,提升群眾幸福感。同時,通過數字化管控服務,提升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發展鄉村“美麗經濟”,打開鄉村振興新局面。
全流程上網,村民“零跑動”
孫藝釗家里有6口人,目前居住在黃嚴村一棟占地70平方米的兩層自建房里。這棟40年前建的房子歷經風吹雨打,出現墻體剝落、滲水漏水等問題。為了迎接二孩的到來,孫藝釗和家人商量在原址重建一棟新房子。
村民要建房,報建審批是第一道“關口”。孫藝釗了解到,自建房報建審批通過并不容易,包括報建申請、村級審核、部門聯審等9個申報流程,涉及部門超過6個,要自備建房申請表、四鄰同意書等20多份材料。
做足了“好事多磨”“多跑幾趟”打算的孫藝釗,卻迎來了馬安自建房申報流程優化的好消息。今年,馬安村民建房審批流程和服務提質增效:村民只需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打開“一戶一宅一碼”管理小程序,填上姓名、地址、申報原因、家庭成員等信息,申報就完成了,整個過程只需3至4分鐘。
孫藝釗成為審批新舉措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初審和公示大約需要一周。接著,線上提交資料后,工作人員就到我家現場勘查。我們只需在家等待最終審批結果。”孫藝釗還可隨時通過手機在小程序查詢報建進度。
“以前,自建房報建需要提交繁多的紙質材料和表格。村民難免漏交、填錯,經常折騰好幾趟,費時又費力。”馬安鎮建設和道路事務中心主任陳廣道說,現在全流程上網,系統自動初核,人工二次審核。送審資料錯漏少了,審批效率高了,真正做到“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審批效能提升的背后,離不開部門并聯審批的推進。“之前,審批需要建設和道路事務中心、自然資源所、農業農村辦等3個部門分別到現場核驗。現在3個部門同時到場勘查,再在線上聯合復審材料就可以了。”陳廣道說,并聯審批時限大幅縮減,從原來7天到現在最快半天就可辦結。
相比之前動輒幾個月都審批不下來的報建許可,如今馬安村民自建房的整個報建時長(包括公示期),最快僅需15天,平均用時20天。
搭上數字化快車,農民開啟建房智能化模式。報建時長從“以月計”到“以天計”,審批時長從“以天計”到“以分鐘計”。半年時間,全鎮共辦結347宗村民“一戶一宅”報建申請,超過去年全年辦結申請的七成。群眾在報建“零跑動”中,感受到數字化管理和服務帶來的便捷舒適。
數字化“留痕”,陽光監管違建
在馬永路旁,一個被藍色鐵皮圍蔽的工地內,馬安村村民林海新的新房正在趕工中,這棟三層半的新房將在1個月后建成。
在建設工地外,一塊“一戶一宅一碼”公示牌格外醒目。通過公示牌,過往行人對宅基地批準建設的面積、層數、高度等一目了然,還可掃碼實時獲知報建信息、流程狀態、測繪圖等14條房屋建設內容,建房信息全流程公開。
“農村違建具有隱蔽、迅速、反復的特點,批后監管是房屋建造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一戶一宅一碼’平臺系統可以生成專屬二維碼,這就像給每一戶農村自建房發放‘智能身份證’。”馬安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常務副隊長張安華告訴記者,從提交建房申請開始,二維碼隨之生成,房屋審批、放線、施工、驗收到發證等各環節均在系統“留痕”。
“公示牌上公布了監管投訴電話,村民若發現不合規現象即可隨時舉報。執法部門將對無牌無證、亂建違建的房屋及時依法處理。”張安華說,透明公開的系統運作,讓“人人都是違建監管員”,將違建亂建解決在萌芽狀態。
“‘一戶一宅一碼’平臺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對群眾‘關切事’的監管力度,將違建監管置于陽光下。”惠州城市職業學院鄉村振興產業學院負責人梁乃鋒認為,該平臺作為數字鄉村建設的落地探索,提升了鄉村建設治理效能,抓住了“兩違”治理問題的關鍵。
數字賦能鄉村,激活美麗經濟
馬安鎮作為惠州市區東部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惠州市1號公路(惠霞高速)、三環路、惠州大道等項目建設,這個曾經的郊區迎來了變成城市新區的發展新機。
在馬安沖刺“百億產業強鎮”中,集約高效利用好農村土地資源至關重要。該鎮下轄13個行政村,農村人口超3萬人。去年,全鎮只辦結460宗村民報建申請。據馬安鎮建設和道路事務中心預估,全鎮至少還有3000戶農村自建房的需求。未來,應如何平衡好村民住房用地需求與鄉村發展用地需求,打開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馬安通過上線‘一戶一宅一碼’平臺系統,探索建立高效的服務監管機制,將土地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馬安鎮黨委書記戴新輝說,用數字技術牽住農房管控這個“牛鼻子”,馬安鄉村獲得了“美麗經濟”全新的發展空間。比方說,馬安鎮龍塘村盤整出6000畝連片土地,引入神農蘭香谷葡萄園等優質農企落戶。該村依靠葡萄種植觀光產業,獲評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稱號。
龍塘村村民文昌林享受到了這份“土地紅利”。“以前跑到外邊打零工,加上種地,一個月也就掙2000多元。現在把家里13畝地租給葡萄園,我也在家門口的葡萄園干農活、學技術,收入達到以前的3倍。沒想到自家土地這么‘金貴’。”文昌林選擇回鄉做“新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數字化服務下沉鄉村只是一個小支點,卻撬動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發展。馬安鎮更多的農村“沉睡”土地被激活。今年,惠城區重點打造馬安“都市田園”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將西枝江沿岸特色村落串珠成鏈,打造成農文旅產業融合的精品線路。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當前,廣東正加快數字鄉村一體化構建,重點聚焦‘人房地資’四方面,囊括數字人口、數字房屋、數字土地、數字資源等全域要素管理。馬安‘一戶一宅一碼’平臺的探索,把準了未來數字鄉村建設的方向。”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游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吳志才認為,馬安未來的城鄉統籌發展,要深化數字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通過合理設置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落實“一戶一宅一碼”,保住鄉村風貌,留住綠水青山,贏得金山銀山。
記者謝菁菁 鄧惠婷 曾興華 通訊員龍明洪 駱劍波 吳章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