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崎教授在照看患兒。
“我們一直關注著那個孩子的治療情況,得知孩子手術后情況越來越好,我們特別開心。”這些天,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惠亞醫院康復科主任梁崎教授一直牽掛著在飛機上救助的一名患兒。
5月2日,在從喀什飛往廣州的南航CZ6835航班上,梁崎教授與兩名同行醫護在萬米高空上展開生命救援,成功救治了一名出生不到一個月且罹患復雜先天性疾病的嬰兒。
患兒突發不適,家屬緊急求助
“一位乘客突發身體不適,飛機上如果有醫護人員,請示意機組人員……”當天上午,在從喀什飛往廣州的南航CZ6835航班上,剛在新疆完成重癥康復技術指導工作的梁崎教授正準備休息,機艙內突然傳來嘈雜聲,廣播中也傳來緊急呼叫。得知一名患病嬰兒持續哭鬧后,梁崎教授和中山一院康復醫學科冷雁醫生、中山三院蔡霞護士長立刻起身前往嬰兒所在位置進行檢查。
“當時看到嬰兒極度消瘦,面色蒼白,腹部膨脹且呼吸急促,哭鬧時沒有淚水。”梁崎教授回憶道,“據家屬自述,嬰兒自前一夜起未排尿和排便,檢查發現嬰兒上顎有裂口,皮膚薄如紙張,黏膜干燥,心跳異常快速。”
詢問嬰兒父母并結合病歷得知,患兒患有先天性腭裂并伴有重癥吸入性肺炎、先天性心臟病,已經造成了心肌損傷。嬰兒父母告訴梁崎教授,孩子前一天才從新疆喀什當地醫院的ICU出院,此行正是前往廣州求醫。原本嬰兒有胃管輔助進食,但胃管不慎被拔出,嬰兒大半天僅攝入20毫升牛奶。
醫護緊急救治,患兒轉危為安
梁崎教授迅速判斷:嬰兒在嚴重的基礎疾病上疊加了進食嚴重不足,導致明顯脫水,若不及時干預,將難以支撐余下的五小時航程。“飛機上條件有限,無法像在醫院里插胃管甚至建立靜脈通道補液,只能想辦法讓嬰兒經口補水,同時避免進入氣道誘發嗆咳加重心肺負擔。”
蔡霞護士長隨即指導機組人員調配好適當濃度糖水裝入奶瓶,梁崎教授則抱著孩子,小心又精準地把糖水一滴滴地擠入嬰兒口腔一側,誘發嬰兒吞咽反射吞入糖水。“看到孩子吞咽那一刻,我就知道有希望了!”梁崎教授說,十余分鐘后,嬰兒吞入了大約40毫升糖水,全程無嗆咳,逐漸安靜放松下來。
梁崎教授等三位醫護人員小心呵護,間斷地給嬰兒安全喂入了100毫升糖水和50毫升嬰兒牛奶。嬰兒黏膜逐漸濕潤,哭鬧漸止。
協調送院救治,后續持續關注
飛機安全抵達廣州時,患兒生命體征已經穩定。梁崎教授和蔡霞護士長經多方協調,利用“粵喀醫療協作平臺”與廣州醫療資源高效對接,并將患兒送至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救治。
“沒想到在陌生城市能遇到像你們這樣的好心人。”當天晚上,患兒父親向梁崎教授等人表達了真摯的感謝。
這場成功施救的背后,是“廣東名醫進疆工程”持續深耕的成果。日前,喀什地區康復醫學質控大會暨2025康復治療技術培訓班在喀什舉辦,梁崎教授、冷雁醫生等專家不遠萬里傳經送寶,為喀什地區康復醫學帶去了前沿理念與技術。
“此行原意只是為邊疆送去前沿理念,沒曾想也為萬米高空的生命救援貢獻了力量。”梁崎教授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這次救助在她30年的從醫生涯中“微不足道”,但從生命角度來看,這次救助讓她見證了生命的力量,她深受感動。
這些天,已經返回中山一院惠亞醫院工作的梁崎教授依然牽掛著那個患兒。“我們仍然關注著那個孩子的治療情況,現在孩子經過手術后明顯好轉,長胖了不少,大家都很開心。”
記者匡湘鄂 通訊員賴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