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惠州市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與龍門縣麻榨鎮衛生院,兩塊嶄新的“名醫工作室”牌匾格外顯眼。這標志著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助力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醫療服務提升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前來就診的群眾滿心期待,對即將在家門口享受到的高水平醫療服務充滿信心。
技術支持,名醫工作室填補當地治療技術空白
近日,在市第一人民醫院腦病中心和腦血管病科主任謝乙團及其團隊醫師陳威的指導下,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成功完成首例腦血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為兩名腦血管狹窄患者精準“導航”。自與“王革名醫工作室”團隊建立合作以來,該院已相繼開展心腦血管介入、下肢血管介入等關鍵技術,其中腦血管介入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
兩名患者因頭暈不適到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就診,入院進行頭頸部CTA檢查后發現頭頸部血管存在多發中-重度狹窄。謝乙團主任團隊為患者進行了詳細的病情評估,并制定了合適的治療方案,同時建議完善腦血管造影,進一步了解頭頸部血管情況,必要時進行腦血管內治療術。
其中一位患者既往因冠心病在廣州就診,面臨醫保報銷比例低、生活照顧困難、來往交通不便、后期隨訪復查繁瑣等諸多困難。如今患者家屬感慨:“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頂尖專家的技術服務,讓我們對治療充滿信心。”隨著腦血管造影檢查的開展,填補了博西片區腦血管介入技術的空白。
與此同時,王革名醫工作室在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率先完成了博西首例下肢動脈血管閉塞介入治療。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高漢華指導開展了DSA檢查,患者為其貼心服務送上了錦旗致謝。
協同共進,打造高效服務網絡造福患者
在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與龍門縣麻榨鎮衛生院,名醫工作室的各項工作有序展開,一系列優質醫療服務為基層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市名醫李才明在龍門縣麻榨鎮衛生院坐診時,對前來就診的患者進行了耐心細致的診療,還對跟師學習的麻榨鎮衛生院醫師手把手帶教指導,并開展帶教查房,優化治療方案,為醫院的醫療服務提出寶貴意見。
一位長期腰腿痛的患者,正準備辦理住院手續進行全面檢查。李才明接診后,通過細致的體格檢查,很快發現患者的情況并非普通腰痛,極有可能是股骨頸骨折。隨后的檢查結果印證了李才明的判斷,患者因此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避免了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李才明的“火眼金睛”并非偶然。面對一些經長期治療無果的頭暈患者,李才明通過手法復位,常常能立竿見影,讓患者擺脫頭暈的困擾。
工作室負責人孔令恩結合衛生院的實際情況,針對當地病種順利開展了常見病“耳石癥”專題培訓,通過理論授課及示范演練等形式,著力提升當地醫生對相關疾病的診療水平。
專家表示,未來通過名醫工作室的名醫在基層坐診及帶教,三甲醫院將與基層醫療機構協同共進,打造高效服務網絡,為更多基層患者帶去康復的希望。
科學謀劃,兩大名醫團隊一季度派出專家37人次
去年底,惠州市衛生健康局印發《惠州市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名(中)醫工作室建設方案》,我市掛牌建設了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24個名(中)醫工作室,在全市范圍內精心遴選了21名省市名(中)醫作為工作室下沉導師,通過名醫下沉基層坐診、帶教等方式,為當地培養一批高層次的特色技術傳承和臨床骨干人才,讓博羅、龍門12個鄉鎮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名醫專家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我市7家三甲醫院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嚴格落實方案。
其中市第一人民醫院在市衛生健康局的指導下,派出黨員名醫分別與博羅縣、龍門縣兩家基層醫療機構結對共建,以“傳幫帶”形式為鄉鎮培育技術傳承和骨干人才,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助力“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切實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該院精心組建了兩大名醫團隊。其中,李才明名醫團隊聚焦神經醫學領域,由神經內科及康復醫學科5位高級職稱專家組成。王革名醫團隊則匯聚了心血管內科、介入血管科以及腦血管病科等拳頭學科的精英力量,專業技術緊跟國內外前沿,在冠脈及周圍血管介入治療方面處于惠州地區領先地位。
記者獲悉,該院兩大名醫工作室今年第一季度派出專家團隊37人次,接診門診患者220人次,指導住院患者診療70余人次,帶教查房16次,開展授課5次,轉診疑難病例12例,開設專家門診8次,成功開展新技術4項,接收進修骨干3名。
“名醫工作室下沉基層是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關鍵舉措。”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李王安表示,該院將繼續深化名醫工作室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持續向基層傾斜,為惠州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筑牢健康基石,助力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衛生健康事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惠及基層百姓。
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王運廣 鄭海燕 嚴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