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明確自3月執行人工耳蝸耗材集采中選結果。平均價格高達20萬元的人工耳蝸單套(含植入體、處理器)將降價,降幅達15萬元。
近期,《廣東省醫療保障局關于做好國家組織人工耳蝸類及外周血管支架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和使用工作的通知》發布。文件提及,本次國家組織人工耳蝸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自2025年3月1日起執行,外周血管支架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自2025年5月1日起執行,上述兩類耗材采購周期為3年。
根據國家醫保局此前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組織人工耳蝸類及外周血管支架類醫用耗材集采中選結果”,人工耳蝸類耗材全國需求量共1.1萬套,5家企業中選,包括奧地利美迪樂醫療、美國領先仿生、澳大利亞科利耳等外資企業,上海力聲特、浙江諾爾康等內資企業。
根據這份文件,人工耳蝸單套(含植入體、處理器)價格從平均20余萬元降至5萬元左右。
人工耳蝸和外周血管支架作為國產滲透率較低的耗材品類,價格問題始終備受關注。其中人工耳蝸是解決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最有效的醫用耗材,與以放大聲音信號為主要功能的助聽器相比,能夠重建感音器官。據悉,目前我國做人工耳蝸手術的大多是兒童,囿于價格因素,人工耳蝸在成人尤其是老年人群中的使用并不廣泛,不少市民表示,期待集采結果落地后能惠及有需要的老年患者。
人工耳蝸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也將進一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根據《人民日報》發布的信息,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廣東、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等14個省級行政區將人工耳蝸植入納入當地醫保報銷范圍,其中不同省份的報銷比例存在差異。
記者李春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