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惠陽三和醫院做檢查。
惠陽三和醫院不斷優化綠色通道流程,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醫生為患者做手術。
近日,受天氣影響,到惠陽三和醫院就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顯著增多。寒冷天氣與心腦血管疾病高發關聯密切。惠陽三和醫院作為國家級胸痛中心(標準版),通過多學科協作、流程優化與尖端設備加持,將急性心梗患者從入院到血管開通平均時間(D2W時間)縮短至56分鐘(遠低于國家標準的90分鐘),并實現死亡率持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患者筑起生命防線。
心梗典型癥狀是心絞痛
惠陽三和醫院副院長、心血管內科主任、胸痛中心主任張穩柱介紹,心腦血管發病在一年四季都常見,但冬季尤為明顯呈高發趨勢,一是因為冬季寒冷氣溫低,二是因為氣候變化大、溫差波動大。
也就是說,寒冷刺激會使人體血管發生強烈收縮,直接導致血壓快速上升。血壓的突然升高給心臟帶來了沉重負擔,心臟需要更努力地工作來維持血液循環。同時,冠狀動脈收縮,使得心肌的血液供應減少,容易引發心肌缺血,進而導致心絞痛發作,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心肌梗死。“如果說以前心臟血管沒有問題,那么寒冷天氣對這個人影響不大。”張穩柱說,如果心臟血管狹窄,在外界的影響下就很容易誘發疾病。
據介紹,血管狹窄分為可控因素及不可控因素兩方面。不可控因素如年齡增加,血管必然會老化;還有家族遺傳因素,這也是無法控制的。
張穩柱介紹,能控制的因素首先是生活方式,例如作息是否規律、壓力大不大、飲食習慣好不好、是否抽煙酗酒等,這些都是可控的。“我醫治過最年輕的心梗患者是21歲,他的生活方式很不好,一天抽三包煙,還經常熬夜。”張穩柱表示,可控的因素還有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高等,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如果沒有去干預,導致的結果可能是血管損害加重,在外界的誘因下一下子就爆發了。”
心梗來臨前并非毫無征兆,典型癥狀是心絞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部,可放射至心前區、肩背部等,但很多時候癥狀并不典型,可能表現為牙齒痛、喉嚨痛、背痛、肩膀痛,部分老年人還可能出現惡心、想吐等類似胃炎的癥狀。這也意味著這種疾病難以發現,公眾日常要學會自我監測,一旦出現上述不適癥狀,應提高警惕。
流程優化+多學科協作+設備加持,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救治率
心梗一旦發病,及時救治很重要。張穩柱介紹,這時候應該送往專業的國家級胸痛中心,醫護人員會及時做排查。
心梗搶救的黃金時間通常為發病后的2小時內,即120分鐘,也就是說患者從進到醫院大門到血管開通必須在120分鐘之內。“國家標準是90分鐘,我們現在基本是56分鐘左右。”張穩柱說,得益于醫院高度重視,惠陽三和醫院今年的目標是再縮短5分鐘。
胸痛中心建設水平是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惠陽三和醫院胸痛中心于2016年創建,以醫院急診科、心血管內科為核心,多個科室共同協作,采取快速、標準化的診斷方案,為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肺動脈栓塞等以急性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危重癥患者提供快速救治的通道。
2017年9月2日,惠陽三和醫院胸痛中心正式通過國家胸痛中心(基層版)認證,是惠州市第二家、惠陽區第一家通過認證的國家級胸痛中心。
2020年度第二批次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單位名單發布,惠陽三和醫院榜上有名,順利通過基層版轉標準版的認證,正式成為國家胸痛中心。捷報頻傳,2024年年底,惠陽三和醫院通過國家胸痛中心(標準版)再認證。
疑似心梗患者來到惠陽三和醫院,可以走綠色通道,在10分鐘之內做心電圖、排查問題。若確診心梗,則啟動搶救流程,多學科團隊趕到現場、溝通手術事宜。一些從基層醫院轉診過來的患者,還沒到達惠陽三和醫院,醫生們就已經通過聯網制度查閱了心電圖,患者到達醫院后即可被送入手術室,從入院到開通血管最快僅需15分鐘。
胸痛中心是惠陽三和醫院五大中心之一。近年來,惠陽三和醫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與設備加持,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策略,全面提升胸痛中心醫療團隊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該院邀請了省內知名醫療機構的權威專家,如廣東省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資深專家親臨指導,同時定期選派優秀醫護人員到國內頂尖醫院進修學習。
先進設備助力精準治療
微創介入醫學,讓治療更精準。在心血管疾病診療領域,心腦血管疾病因其復雜性和高發性,對醫療設備和技術提出了極高要求。作為診斷心腦外周血管疾病的金標準,大平板血管造影系統(DSA)在救治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2013年惠陽三和醫院不惜斥巨資率先引進該設備,為惠陽地區心腦血管患者提供了強有力的救治保障。
2024年,在業務量尚未完全飽和的情況下,為確保在緊急時刻能為患者提供無縫隙的醫療支持,避免因設備使用沖突而延誤救治時機,惠陽三和醫院果斷決定購入第二臺DSA設備,最大限度地降低診療風險,提高搶救成功率。
除了DSA設備,惠陽三和醫院還引進了一系列國際國內先進的醫療設備,如256排512層超高端能譜CT、3.0T超高端磁共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正是有了先進的設備作為后盾,結合微創介入醫學的不斷發展,惠陽三和醫院在應對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心梗的救治上,能夠做到更加精準、及時,為患者的生命健康筑牢了堅實防線。
自2016年惠陽三和醫院胸痛中心啟動建設以來,共診治胸痛患者1427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231例、主動脈夾層87例、肺動脈栓塞14例。急性心梗患者通過冠脈介入手術打通血管的平均時間(D2W時間)由2016年的89.57分鐘降至現在的56分鐘,遠低于90分鐘的國家標準要求,死亡率持續降低,遠遠低于國家平均值。同時,TIMI三級比例90%以上,血管再通技術和能力優于全國平均水平。2024年完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冠狀動脈支架植入+ECMO(體外膜肺)術,為惠陽地區首例。
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呂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