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智創灣區、聚能未來”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系列活動啟動,并同步舉行人工智能專場交流會。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學術團隊及惠州市、大亞灣開發區政企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沿發展和應用前景,推動校企合作與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惠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向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這一目標闊步邁進。
活動由市委統戰部、大亞灣開發區管委會及市直有關部門指導,大亞灣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統計局、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主辦。
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將新增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當前,人工智能蓬勃發展,技術迭代更新加快,應用場景豐富多彩,正在加速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當天的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人工智能專場交流會吸引了來自惠州的40余家企業代表參加,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應用,為惠州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于2024年9月26日正式掛牌成立,現有新材料與新能源研究中心、綠色化學與可持續催化研究中心、綠色與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和空間計算與影像研究中心等四個研究中心。半年多來,該研究院大力推進人才引進,組建高層次人才研發團隊,目前已引進國家級人才3名,博士18名。
“結合惠州市、大亞灣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產業布局及相應的企業發展需求,我們正在籌建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鄭子劍介紹,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將由全球知名人工智能專家領銜,將搭建一個開放、高效的產學研合作平臺,推動香港理工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成果與本地企業的實際需求深度融合,增進校企之間的了解程度,共同探索合作契機,攜手攻克技術難題。
據介紹,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建成后,將在智能終端、電子信息、數據服務、智能軟件和平臺、算力服務等方面開展重點研究。同時,將在惠州開展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與示范應用、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創新隊伍等方面開展工作,更好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活動中,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團隊領銜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學計算機與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全球事務)楊紅霞及團隊成員,分別分享了“企業級大模型高效構建方案”“面向數據安全與資源約束的聯邦大小模型協同技術”“面向復雜工業場景的自進化專家模型”和“可信多模態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等多項最新研究成果及關鍵技術。據了解,楊紅霞曾在IBM、雅虎公司、阿里巴巴達摩院、字節跳動等多個科技公司擔任首席科學家及部門負責人,福布斯中國稱贊她是2022年科技界TOP50女性之一。
這些利用人工智能優化工藝技術、拓展產品應用場景的創新成果,讓現場企業代表們頗感興趣。在企業技術需求問答互動環節,多家企業代表介紹了自身的技術需求和發展方向,并與人工智能團隊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講座教授張成奇看來,人工智能能夠完成許多人類智能可做的事。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強大,但存在致命缺陷——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幻覺”。因此,在工廠制造等對錯誤高度敏感領域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需格外謹慎,而廣告設計、創意、文體等對錯誤低敏感領域可大膽使用,提高工作質效。
將舉行4場專場活動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
“智創灣區、聚能未來”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系列活動,是惠州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助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生動實踐。
鄭子劍介紹,系列活動包括?1場啟動儀式和4場專題交流會。除了首場人工智能研究專場,后續3個專場交流會將繼續結合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的研究方向進行,計劃在6月舉辦新材料與應用專場、9月舉辦綠色化工與能源專場、12月舉辦智能制造與影像專場。與此同時,還將舉辦一系列的?配套活動,如企業技術對接交流會、技術成果展示、標桿企業考察、產學研項目簽約等。“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充分發揮港理工的科研優勢,結合惠州的產業基礎,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科學家和企業家聯動推進。”張成奇表示,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科學家、研究院和企業家應明確自身定位,協同推進相關工作。其中,地方研究院負責通過實驗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科技成果,致力于實現從1到10的突破;企業家與科學家則進一步合作,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完成從10到100的跨越。具體而言,企業家需要先了解市場需求,然后投入資金與科學家共同開展二次開發,將科技成果應用于具體產業。在成功轉化后,再借助資本運作與市場推廣,達成從100到1000的提升。
記者匡湘鄂 歐陽成 通訊員惠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