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聘者在招聘會攤位了解工作信息。
開年即開跑,實干正當時。記者從惠東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截至2月28日,惠東縣8500多家用工單位返崗人數達到19.57萬人,返崗率95.06%。其中全縣12家500人以上的重點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工人返崗率達到96.23%,全力奮戰一季度“開門紅”。
企業訂單穩定招工需求增加
一塊塊磁材在傳送帶上緩緩移動,焊接、測試、包裝……近日,位于惠東縣大嶺街道的惠東產業轉移工業園一企業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工人們在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同時,積極投入緊張生產,搶時間、抓生產、趕訂單,確保產品按時交付。據該企業負責人介紹,自開工以來,企業全力投入生產,到崗員工約1600人。隨著市場復暖,目前的訂單量已經排到了5月份。
位于白花鎮太陽坳工業區的惠州市特創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控新能源、液晶顯示、消費電子、通信等領域。目前該企業員工返崗率100%。“排單排到差不多一個月之后。預計下半年整個行業可能會有所回升,我們對今年的訂單情況還是比較樂觀。”惠州市特創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事業部總經理陳金星說。良好的市場前景促使企業不斷擴大生產,用工需求相應增加。“新工廠開起來,需要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去支持新工廠的開發,今年的招聘需求會比往年要大一些。”陳金星說。
特創科技的發展以及用工需求是惠東縣眾多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惠東縣高度重視春節后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春節前,就制定了節后用工保障工作方案,組織人社服務專員走訪用工單位。節后,惠東縣聚焦企業集中用工和務工人員集中外出就業的需求,積極與云南、貴州、湖南等地勞務輸出大省的人社部門聯系,建立更多的用工儲備基地,并及時向對方發布企業崗位招聘信息。采取統一組織、包車直達、全程服務的方式,組織12批次近800名農村勞動力安全有序赴崗復工,做到“家門口上車、廠門口下車”,切實保障外出務工人員順利、安全返崗。
2月23日,“春風送崗惠民生 就業服務暖民心——惠東縣2024年‘南粵春暖’穩就業 促發展專場招聘會”在惠東縣文化中心正門前舉行。參與企業94家,提供就業崗位2500余個,吸引超過2700名求職者到場應聘,達成就業意向數量1715個。崗位覆蓋了制造業、教育培訓、電子商務、信息技術、餐飲服務、休閑娛樂、電子裝配等各個行業的各個工種。普遍月薪為4000元到8000元不等,最高月薪達到3萬元。
據縣人社部門統計,目前電子、化工、制鞋、紡織、飲食服務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仍需要部分普工和技術工。“接下來,我們將高質量持續做好就業服務工作,計劃開展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活動30場以上,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搭建對接平臺,實現就業供需精準匹配。”惠東縣人社局副局長鄒巍然說。
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法律服務站投入使用
日前,惠東縣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法律服務站正式投入使用。這是惠東縣幫助企業規范用工行為、預防和解決勞動糾紛、提升企業的勞動保障水平、護航企業健康發展的創新舉措。
惠東縣人社局整合勞動監察、仲裁調解、勞動關系、工傷保險等資源,設立惠東縣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法律服務站,將固定服務站點與“互聯網+”工作平臺相融合,建立線上線下同步受理、同步協調工作機制,為企業和勞動者提供一站式、智慧化、標準化勞動關系公共服務。
該法律服務站辦公地點位于縣人社局機關大樓4樓401房,服務站包含勞動法律咨詢、勞動用工服務、勞動爭議調解、工傷認定咨詢、合法權益保護等內容。
企業在發展中遇到以上問題,可派員到服務站點現場咨詢,現場工作人員能當場答復的現場給予答復,不能當場答復的,自收到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
線上已開通人社“掌上助企”服務平臺。企業可通過手機微信關注“惠東就業”公眾號,在菜單欄“微互動”中打開“掌上助企”服務欄目,即可填寫上報有關問題。后臺工作人員收到問題后能及時答復解決的1天內給予回復,不能及時答復的,自收到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
據悉,目前該服務站已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安排2名人員專門負責統籌協調相關工作。“接下來,我們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對惠東縣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法律服務站服務內容和工作程序的宣傳,定期對服務站工作進行評估,不斷改進和完善工作機制,對服務站的好做法、好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同時,按照‘一事一回訪’的工作要求,對已回復或正在解決的企業勞動關系服務事項進行梳理,逐一排查、跟蹤掌控,建立工作臺賬,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關系跟蹤回訪活動。”鄒巍然說。
人才是第一資源。惠東縣還召開“拔尖人才”“山海人才”“山海工匠”發布會暨2024年萬名人才大招引專項行動啟動儀式,為大力實施人才培育工程、為惠東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生機。該縣將對這次遴選出來的各類人才進行培養,其中“拔尖人才”和“山海人才”培養期為3年,“山海工匠”的培養期為2年。在培養期內,該縣將結合各類人才的領域及特長,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鍛煉,包括建立領導聯系制度、導師負責制、資源幫扶機制,開展外出交流考察、論壇活動,提供項目資助、金融扶持、創業輔導、跟崗鍛煉等。
記者洪鵲兒 賴金朗 通訊員黎愛平 鄧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