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去這里求助了一次,就幫我們把工錢要回來了。”來惠城區水口街道綜治中心求助的蔡先生說道。近年來,水口街道著力推進“1+6+N”基層社會治理服務,打造“一站式”調解服務中心,讓群眾信訪和矛盾糾紛調處“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實現“矛盾聯調、治安聯防、工作聯動、問題聯治、平安聯創”,為平安惠州建設貢獻“水口力量”。
多方協同助力群眾“少跑腿”
蔡先生是從外地來水口工作的,平日主要在工地干活,前段時間,因為建筑工地欠薪的問題,他和工友來到水口街道綜治中心救助,水口街道“一站式”調解服務中心接待了他們。“當時包工頭都在‘踢皮球’,沒人理我們這群農民工,大家都有點走投無路。沒想到,街道辦這邊主動聯系了那么多人,那些工作人員看起來都對業務很熟練,調解員還陪著我們聊了很久,事情一次就辦成了!”蔡先生說。
“調解服務中心有不同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進駐辦公,每天都有人在的。”走進惠城區水口街道綜治中心的大門,記者隨著人民調解員李康泰的指引看去,大廳左側是一排辦事窗口,每個窗口上方都懸掛著不同的字牌,所涉及的都是處理民生領域矛盾的幾個部門。
李康泰說:“我做人民調解員已經有9年多了。過去,大家有什么問題來找我們解決,我們也要各個部門跑,去詢問、溝通;現在,我們有了‘一站式’調解服務中心,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可以馬上召集各職能部門的人進行會商,最快的話,十來分鐘就能溝通好。”
之所以叫“‘一站式’調解服務”,突出的就是“人民群眾只進一扇門”。李康泰回憶起自己曾經成功解決過的一起較大型勞資糾紛,他告訴記者:“在接待了來訪群眾后,中心馬上聯合區人社部門進行了詢問調查,厘清了工程轉包情況的頭緒,區住建部門則為街道辦直接聯系到總包公司提供了重要渠道,同一時間,派出所主動聯系涉事工頭。”
經過水口街道“一站式”調解服務中心主動組織聯動、區各職能部門積極配合響應,一樁復雜的欠薪糾紛順利解決。“工人們只需要來一次,只進這綜治中心一扇門,余下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來辦。”李康泰說。
據悉,今年1月至10月,水口街道“一站式”調解平臺共登記受理矛盾糾紛案件294宗,成功調處276宗,調解率93.9%,最大限度地一次性解決群眾合理合法的訴求,把群眾信訪的第一站變為終點站,讓群眾反映問題既省心又省力,享受“一站式”服務。
記者還了解到,水口街道構建矛盾糾紛共治“水口模式”,以街道綜治中心為依托,搭建矛盾糾紛化解“一站式”指揮中心,通過接訪平臺、網格化系統、12345政務系統、城管通系統等對轄區糾紛訴求進行線上、線下統籌登記處理。街道綜治中心內設群眾接待廳、網格化工作室、矛盾糾紛調解室、部門進駐室、社會心理服務室和視頻監控研判室等六大功能室,外聯各類綜治工作站點,將村(社區)綜治中心、學校、小區、工業區綜治工作站等作為街道矛盾糾紛化解“一站式”指揮中心的“前哨站”,發動各類社會公益力量,讓平安志愿者、公益律師、老黨員、老教師等社會公益力量參與轄區矛盾糾紛化解。
以人為本做好調解工作
自從街道“一站式”調解服務中心建起來以后,水口國土資源所所長江文勝經常會來現場為群眾解決問題。“對于矛盾糾紛調解,我們一直堅持黨委引領、綜治吹哨,各部門聞哨而行、聞令而動,確保矛盾糾紛快捷哨、應急哨、攻堅哨吹得準、吹得響、吹得順。”
江文勝還告訴記者,進駐調解服務中心的各個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采取輪班制度,保證群眾每天都能找到與問題對應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
“我在基層工作至今已有33個年頭了。”江文勝感慨。他和街道辦工作人員向記者出示了水口街道“一站式”調解服務中心的相關臺賬,記者看到,那一本本臺賬、一樁樁案件,不僅條理清晰、內容翔實,還有不少調解員自己總結的矛盾糾紛調解經驗,談到這些,街道的人民調解員們如數家珍。
“大家在多年的調解工作中,有苦有樂,雖然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其中的艱辛,但每次成功調解一樁矛盾,那種成就感都會讓人興奮和鼓舞。”
“多年來的基層調解工作,已經讓大家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即‘統一戰線’‘善于總結’。”江文勝說,比如在調解矛盾的時候,調解員們需要做到“三個充分”,即“充分掌握每一個案件細節”“充分了解每一條相關法律法規”“充分熟悉每一個程序環節”,尤其在面對一些調解難度較大的個案時,這“三個充分”就能派上用場。
“我見過很多人,他們不遠千里來到水口工作,有的人家境十分不好,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換位思考,我也會很著急、很焦慮。”江文勝說,做好調解工作的前提,就是耐心和體諒,我們是在為人民群眾服務。
聊到這里,江文勝動情又認真地說:“我們的工作就是盡可能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更多問題。不僅我自己堅持這個原則,我對單位所有的年輕人也是這么要求的,我一直在敦促他們不斷地學習。我想,我們調解矛盾的方式方法、基層接訪工作的經驗,以及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和信念,需要更好、更廣泛地傳承和發揚下去。”
記者羅建輝
記者趙學敏 鄭海媚 特約通訊員劉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