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祥
董師龍
黃俊凱(左)和楊淦森
畢業就當老板,這聽起來很酷的事情,真正做起來又會是怎樣的呢?近日,記者采訪了三個應屆大學畢業生創業團隊,他們在大學期間就已經有與創業相關的實踐經驗,也得到了學校創新創業政策的扶持,還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當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自的困難。不過,此刻的他們充滿了激情,也做好了面對艱難挫折的準備,“無論未來如何,都會全力以赴”。 少年志,創業夢,有夢想的青春最美麗。讓我們一起聆聽這群“00后”的創業故事吧。 故事1 從“楊桃弟”到“荔枝哥”,他返鄉創業助農增收 “羅浮山下荔枝紅,這里的荔枝主打皮薄、多汁又清甜……”眼下,正是荔枝成熟、大量上市的時候,徐文祥和小伙伴們幾乎每天都泡在荔枝林中,做策劃、拍視頻、開直播……忙得不亦樂乎。 徐文祥是惠州學院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雖然才剛開始創業,但他并非一個“農業小白”。在羅浮山林場長大的他,從小就跟著父親滿山轉悠,農林不分家,熱愛林業的他對農業也有天然的感情。 大二那年,徐文祥加入了同級校友謝林師的創業項目——星果燎原。該項目以“高校+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立足龍門麻榨楊桃,帶動周邊農產品發展和銷售。徐文祥成為了團隊中的“楊桃弟”,在2020年疫情的時候,整個團隊幫助農戶賣出了200多萬斤楊桃,銷售額達800多萬元,保住了700多戶農戶的錢袋子。 大學期間的助農經歷,讓他深知農民的不易,他在畢業前就開始琢磨要為家鄉做點什么。“羅浮山下很多荔枝,但每年都會聽到果農談起銷售難題。”徐文祥說,他走訪了解到,羅浮山下幾個鎮好些荔農年齡都在四五十歲以上,主要采用傳統線下批發的渠道銷售荔枝,經營效益低,豐產時甚至會出現滯銷、被經銷商壓價等情況。 “為什么不把賣楊桃的經驗運用到荔枝上呢?”徐文祥很快行動起來。今年4月,徐文祥拉了七八個師弟師妹組建了“星果燎原——借‘荔’助農”項目團隊,計劃通過互聯網,將荔枝銷往更遠地方,助力果農增收。 想法很美好,但想要取得果農的信任卻不容易。“我們走訪了十多戶農戶,大多覺得我們沒有網上賣荔枝的經驗,存在比較大的顧慮。”徐文祥說,最終有3戶果農了解他們賣楊桃的經歷后答應供果,大約有四五萬斤。 6月中旬荔枝開賣以來,徐文祥和團隊依托羅浮山這個大IP,通過短視頻宣傳+直播帶貨+網店+線下帶動的形式,推銷羅浮山下的荔枝。“我們進行了10場直播,編發了十多條宣傳短視頻,初步統計共帶動了1000多箱荔枝的銷售,銷售額超過25萬元。”徐文祥說,同時他還積極聯系組織市民游客進園采摘,帶動荔枝銷售。此外,徐文祥團隊還聯合福田鎮的一家奶茶店,研發推出荔枝奶茶,嘗試開發更多的荔枝產品。 目前,線上和線下的荔枝銷售仍在繼續。從“楊桃弟”成長為“荔枝哥”的徐文祥也沒有止步,他和團隊又有了新的計劃:“接下來我們打算推介羅浮山的豆腐花、福田的沙葛等農特產品,助力鄉村振興。” 故事2 因“被監督學習”受益,他轉而開發監督類APP 畢業前夕,當身邊的同學陸續離開學校時,惠州學院大四學生董師龍卻選擇回到學校——他帶著創業項目進駐了學校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董師龍學的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今年2月他注冊成立了諾龍科技(惠州市)有限公司,并召集了5位志同道合的大學生,一起開發“諾龍監督”線上監督打卡平臺。 董師龍自認“不是一個自律的人”,想要在大學期間多學點知識的他,在網上找了付費的“學習監督員”,讓對方監督自己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大一至大三,我在上課之余還學習了計算機、哲學、音樂等相關知識,收獲很大。”董師龍說,這讓他意識到,當一個人內生動力不足的時候,需要有外力推著走,才能更好實現目標,這就是線上打卡監督行業存在的意義。 隨著對線上監督行業的深入了解,董師龍發現這個行業目前還存在一些空白和痛點,比如監督人員都是“散戶”缺乏監管,用戶直接對接監督人員容易泄露隱私,雙方產生糾紛需要第三方調解等,于是就萌生了“為監督員和用戶搭建一個平臺”的想法。 有了想法,董師龍先是找了分布在不同城市的同學朋友,到10所大學進行了市場調研,發現“70%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對線上監督感興趣”,隨后又到仲愷一家軟件公司實習,學習了軟件開發和公司管理運營相關知識,最終在家人的支持下于今年初注冊公司,并召集小伙伴一起,開發“諾龍監督”APP。 董師龍和小伙伴們都沒有開發APP的經驗,過程非常艱辛。“我們分別在不同的學校,白天上學,經常是晚上開視頻會議討論。”董師龍說,“研發過程中我們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都是通過辯論的方式解決的,我們的APP也在無數次的修改中逐漸完善。” 如今“諾龍監督”APP正在進行內測,計劃7月份上線。運營管理和引流的重任則落到了團隊另一位核心成員——廣東財經大學大三學生呂晨航的肩上。呂晨航學的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他選定的目標用戶包括學生、白領、自由職業者等,計劃線上線下同步推廣。線下推廣則以大學校園、健身室、付費自習室等場所為主,“先是免費試用,培養用戶黏性后,再通過提供增值服務、監督費用抽成、廣告贊助等方式獲得收入。” 作為初創企業,董師龍和呂晨航坦言,大家都還沒有考慮工資問題,因為團隊成員都是學生,他們更看重從創業中獲得的經驗甚至是教訓,“我們不想失敗,但也不害怕失敗。”董師龍說,“趁年輕,我們還有時間和機會。” 故事3 依托校企合作,他們自己創業當老板 相比于一年前決定創業時的忐忑心情,現在經過一年實戰的楊淦森和黃俊凱顯得更從容,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基本站穩腳跟了”。 楊淦森和黃俊凱是惠州工程職業學院數字傳媒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去年5月底,面對大三即將到來的實習,兩人猶豫了。“去實習,大概率是幫別人的公司拍視頻做設計,那還不如我們自己開公司來做。”楊淦森說。 征得家人同意后,他倆和另外2位同學一起,注冊了惠州樹莓派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并成為32個入駐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大學科技園的孵化項目之一。“學校幫我們注冊了公司,還提供免費場地和代記賬等服務,我們可以說是‘零成本’創業。”楊淦森說。 公司成立了,業務從哪來?還是學校幫的忙。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大學科技園負責人李欣璐介紹,學校依托校企合作的平臺,可以幫助入駐的項目爭取業務。 “樹莓派”接到的第一單業務就是為一家企業拍攝一條7分鐘的宣傳片,楊淦森和小伙伴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撰寫腳本,又到現場拍了兩天,并花了一個星期制作,最終獲得企業認可。盡管這單業務只有幾千元的收入,但楊淦森和小伙伴們卻感覺“收獲很大”,因為這不僅實現了“從0到1的轉變”,還提升了團隊的業務能力。 有了第一單的實戰經驗,楊淦森和小伙伴們開始努力去拉業務,漸漸就有了第二單、第三單……黃俊凱記得,有一天深夜11時許,接到了一個第二天早上9點就要的平面設計,他們二話不說就開干,熬了一個通宵如期完成任務。 靠著這份拼勁,他們在線上線下都接到了不少的單,不過多是一些大的傳媒公司“溢出”的二手單子,“沒有議價的空間”。于是,他們開始搭建公司的線上宣傳矩陣,希望能多拿一些“一手單”,增強議價的話語權。 隨著業務的增加,4位股東也出現了一些分歧。“有兩位股東更傾向于做直播帶貨,我們兩個則想專心做視頻制作和平面設計。”楊淦森說,“最終大家好聚好散。” 今年初,為了更好地洽談業務,楊淦森、黃俊凱在惠城區水口街道成立了工作室,還邀請了一位同學加入,繼續在“樹莓派”奮斗。“三個人,四五個月,營收七八萬元,我們認為算是初步站穩了腳跟。” 如今,即將畢業的楊淦森和黃俊凱對未來信心滿滿,“一步步把業務做實,把口碑做好,以后公司發展壯大了,還可以帶動學弟學妹們一起干。” 相關鏈接 多措并舉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 創業也是就業的一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實踐,但也面臨融資難、經驗少、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增強創新活力,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第一次由國務院出臺的專門針對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文件,明確提出支持在校大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提升人力資源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大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去年5月3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廣東省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若干措施》,該《措施》從創新創業資助、稅費減免、擔保貸款、成果轉化、建設平臺等10方面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創造有利條件,增強創新創業活力。 近年來,我市相關部門和各高校積極搭建平臺和載體,出臺實施相關政策措施,支持、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記者從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我市以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中職技工院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為重點對象,大力落實扶持政策,用好就業創業專項資金。2023年1~5月全市使用就業創業專項資金3609.06萬元,其中發放創業資助、創業租金、創業帶動就業等創業類補貼485.5萬元,持續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 惠州學院堅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組建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開設近50門創新創業教育類專業課程;建設大學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資源,全過程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積極組織團隊參加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培養了一批批“敢闖會闖”的高素質人才。 惠州工程職業學院于2021年1月啟動大學科技園建設項目,并在去年12月獲批省級大學科技園。目前已建設創業實踐中心、企業孵化中心、投融資服務中心、企業服務中心等,擁有創新創業導師25人、創業孵化從業人員(初級)7人,目前在孵企業32家,覆蓋電子信息技術、現代農業技術等領域。 統籌 記者香金群 本組文/圖 記者香金群 駱國紅 通訊員鐘金河 王凡 林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