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拖延,怎么說也沒有用。”“我說一句,他頂10句。”“道理說多了他嫌煩,說少了又怕他走彎路。”日常生活中,家長一遍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卻總是不聽話;明明自己是“為孩子好”,可孩子卻非要“唱反調”。這些親子關系的難題,常常困擾著家長。我們該如何慢慢打開孩子的“心門”呢?由親子教育專家劉乙了所著的《和孩子溝通的底層邏輯》(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通過4個維度、21個關鍵構建了“高效親子溝通模型”,幫助家長建立和孩子順暢溝通的渠道,讓家長讀懂孩子的需要、覺察自己的錯誤做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學會溝通技巧,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系。
溝通前的第一個步驟是什么?作者認為,關鍵在于要“讀懂孩子的需要”。書中,作者圍繞“看見孩子的真實存在”“接納孩子的真實現狀”“欣賞孩子身上的優點”“聽見孩子表達的需求”和“懂得孩子內心的感受”這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講解,讓家長通過看見、接納、欣賞、聽見、懂得五個環節的學習,同時認真完成每一節的輔助性練習,掌握讀懂孩子的方法,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孩子出現了缺乏自信心、不主動、不愿與他人交往等問題,作者認為,這些問題通常都是由家長錯誤的養育方式造成的。因此,家長應該“提升自身的覺察能力,不斷覺察自身的錯誤做法”。具體而言,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心理需求的變化,正確理解愛與規則。通過寫自我覺察日記、回顧反思等方法提升自我覺察能力,要避免破壞孩子的自信心、主動性、自尊心、美好感受等。
高質量的親子關系是建立在有效的親子溝通基礎上的,而家長在溝通中的情緒失控是破壞溝通有效性的直接影響因素。作者分析了影響情緒的主要因素,并針對負面情緒給出了具體的處理方法。同時,分享了如何獲得積極情緒的兩個具體方法,讓家長能夠在生活中不斷獲取正向信念。另外,作者通過分析生命中的四大重要關系,讓家長認識到要愛自己,具體做法有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關注自己當下的感受、用欣賞的眼光看自己等等。
當我們學會了如何讀懂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時掌握了提升自我覺察能力的方法,知道了如何覺察自己的錯誤觀念和做法、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并成為情緒穩定的家長后,就可以通過學習,掌握高效溝通的技巧了。作者詳細講解了“高效親子溝通模型”的原理和用法,講述了如何有效鼓勵和批評孩子、針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具體問題,給出了具體的溝通解決方案,讓家長能夠通過高效溝通,輕松地面對孩子的各類問題。例如,當孩子無理取鬧、不理解別人、孩子傷心難過、遭遇挫折和失敗時,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引導和應對。
每一次簡單對話的背后,都有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全書內容通俗易懂,案例具有代表性,為讀者剖析親子溝通不暢的底層原因,作者通過分享正確的方法指導行動,從根源解決問題,一步一步幫助家長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實現有效溝通。
作者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