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第114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惠州市惠城區人民法院首次公開發布《家事審判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通報家事審判工作情況,介紹《白皮書》主要內容,同時公布十起家事糾紛典型案例,旨在推動家事審判工作高質量發展,加強婦女權益保障。
家事審判事關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和諧,事關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護與社會的穩定。惠城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踐行能動司法理念,多途徑探索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有效化解家事矛盾糾紛,營造健康的社會風氣,促進家事審判工作提質增效。
根據《白皮書》,2019年至2023年,惠城法院一審家事案件3760件,呈現曲折上升的趨勢,案由主要為離婚、撫養、繼承等,其中離婚糾紛案件占比80%左右。近3年,該院離婚糾紛案件受理數量分別為639宗、591宗、593宗,調撤率分別為37%、42%、46%,呈現逐年上升態勢。
特點
分析四類常見案件的特征、成因和審理難點
家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石,妥善化解家事糾紛是一項司法工作,也是一項民生工程。
《白皮書》顯示,2019年至2023年,惠城法院一審家事案件數量分別為741件、652件、858件、743件、766件,呈現曲折上升的趨勢。家事案件的案由基本穩定,共16類,其中離婚糾紛占大多數,占比在80%左右。
近5年,該院離婚糾紛案件受理數量分別為638宗、527宗、639宗、591宗、593宗,調撤率分別為42%、43%、37%、42%、46%,案件受理數量和調撤率基本平穩。
記者看到,《白皮書》梳理了2022至2023年家事案件審批情況,分析了離婚糾紛、撫養糾紛、離婚后財產分割、繼承糾紛等四類常見案件的特征、成因和審理難點。
例如,在443起離婚糾紛案件中,按性別分類,女性作原告提起訴訟占68%;按當事人的年齡分類,31歲至50歲的當事人離婚的占77%;按戀愛時長分類,戀愛1年以內結婚后離婚的占67%;按婚齡分類,婚齡10年以內離婚的占49%;按當事人的結婚次數分類,首次離婚占88%……
《白皮書》指出,根據數據分析,婚齡短的夫妻比婚齡長的夫妻更容易離婚,年輕的夫妻離婚往往是在磨合過程中找不到經營婚姻的方法而導致家庭解體。
惠城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邱志勇介紹,發布《白皮書》的目的是通過對家事案件折射出來的社會問題進行分析,讓正在經營婚姻家庭的夫妻更有計劃、有目標,理性、科學地管理家庭,處理好各種家庭關系,清除不良因素,減少因家庭解體引起的訴訟,以實現惠城法院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的社會職能。
創新
專業化審理模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
家事案件不僅是金錢與利益的紛爭,更是情緒、情感與心理的糾葛。通過訴前調解,從法律層面幫助當事人正確對待家事糾紛,不僅可以使糾紛在訴前得到妥善處理,也起到案件繁簡分流、節約司法資源的作用,為審判工作提質增效。
2022年,惠城法院進一步探索多途徑家事糾紛解決機制,購買專業的家事案件咨詢與輔導服務,開啟了家事案件的專業化管理模式。
據介紹,家事案件中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如沒有家庭觀念、沒有經營家庭的計劃和目標、經營家庭能力欠缺、家庭成員關系不和諧等,司法資源并無法全部化解這些問題。
為此,惠城法院將家事案件區別于普通民事案件,對家事案件進行精準管理,通過多種手段化解已出現的矛盾,對訴訟案件進行分類管理,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專業化,引領當事人直面婚姻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并尋找對策。
具體到如何專業化審理?惠城法院民一庭庭長賴素霞介紹,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聘用具有專業素質的調解員、進行庭審前診斷和排查、分析當事人矛盾成因、注重情感糾紛和法律問題一并解決。同時,在案件審判中注重保護未成年人,并從個案中提煉問題,促使社會關注婚姻家庭的健康經營。
“這是家事審判方式改革的一個探索,目標是進行訴源治理,把矛盾化解在醞釀和萌芽階段。”邱志勇介紹,實施改革后,總體來看,離婚案件的調解率有上升的趨勢,通過細致的管理,化解了部分極端的案件,減輕了法官的壓力,惠城法院專業化審理模式初具模型。
隨著首部《白皮書》發布,接下來,惠城法院將進一步深化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創新,加強與民政、教育部門,以及婦聯組織的溝通合作,減少因家庭解體引起的訴訟,促進家事審判工作提質增效。
記者謝菁菁 鄧惠婷 通訊員彭振夏 黃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