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賴素霞 彭艷艷 趙春艷 楊 莉 謝菁菁 惠州智能交通管理指揮中心的“技術鐵娘子軍團” 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管理部
三月的暖風吹開了春的簾幕,第112個“三八”國際婦女節如約而至。新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女性以追夢者的姿態,胸懷發展大局、勇擔時代重任,努力在全方位推動惠州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激揚巾幗之志、凝聚巾幗之力、唱響巾幗之歌。
踔厲奮發巾幗志,篤行不怠向未來。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為展現廣大女性新時代巾幗風采,惠州市婦女聯合會與《惠州日報》聯合推出以“巾幗心向黨 喜迎二十大”為主題的專題報道,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把保持“三個環境”落到一件件具體工作上,在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中做聽黨話跟黨走的忠實擁護者,做高質量發展的優秀建設者,做文明新風尚的自覺推動者,做敢于追夢的時代奮斗者。
她們
心懷為民情 賦能幸福城市建設
近年來,我市著力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市民“宜業宜居城市”的歸屬感日益增強。城市變化背后,活躍著一支支颯爽柔情的“娘子軍”,她們在各自的公務崗位上譜寫著一曲曲“女子本柔,遇戰則剛”的執著與堅韌,用行動詮釋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
從“環保小白”到“生態環保鐵娘子”
“淡水河”曾被列為廣東省四大污染河流之一。臨危受命,惠州市生態環境局惠陽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敏上任第一天就下定決心,要打一場治污攻堅的硬仗,讓淡水河碧水長清!
張敏此前在衛健部門,從未接觸過環保領域,可以說是個“環保小白”,為了盡快熟悉環保業務工作,她“惡補”功課,用最短的時間從“環保小白”迅速成長為“生態環保鐵娘子”。2017年,張敏和團隊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深入到淡水河流域大小河涌,查排口、找問題、測水質、尋原因,提出“不讓污水入河”的治理目標,并制定出一系列科學系統的達標治理攻堅方案。同時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部門統籌監督管理的職責,積極協調統籌全區相關部門和9個鎮(街),推動建立“政府主導、環保牽頭、部門協同、河長主責”的高效聯動治水工作機制,保障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在張敏的帶領下,如今的淡水河迎來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鷺舞翩躚的優美風景。而張敏也獲評全國“最美公務員”,并被中組部給予記一等功獎勵。如今,她依然每天忙碌在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前線,她在一篇工作日記中動情寫道:“以為民之心、赤子情懷守護淡水河,守護一方碧水長青,這是我永遠不變的情懷。”
助力我市道路平安暢通的“鏗鏘玫瑰”
惠州智能交通管理指揮中心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智慧大腦”,而在這里工作的29人中,女性就有18人,占全體人數62.07%,在提升我市道路交通科技交通管理水平方面,這支“技術鐵娘子軍團”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被市婦聯評為惠州市三八紅旗集體。她們以一顆熾熱的心和滿腔熱情,用平凡的身軀在崗位上發揮著光和熱。
憑借女性敏銳細心的特性,18名巾幗豪杰對全市重點時段、重點點位的情況明察秋毫,出現惡劣天氣總是第一時間做出提醒,發現違法違規現象及時抓拍記錄和推送……去年以來,依托智能交通管理指揮系統,“娘子軍團”加強道路交通監控,開展信息綜合研判,實施交通精細化調控,強化警情處置指揮調度,圓滿完成了慶祝建黨100周年、迎接文明城市復檢、重大節日交通以及轄區交通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安全保障任務。
用法治柔情撐起婦女兒童一片晴空
她既有巾幗不讓須眉的鐵骨,也有扶弱濟困的柔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人民法官的使命與擔當,她就是2021年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惠州市惠城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賴素霞。自2009年開始承辦案件以來,賴素霞已承辦民商事案件超3500宗,參加合議的案件將近3000宗。
“婚姻家庭案件的審理不僅要求法官有化解問題的能力,更要有關愛少年兒童的情懷。”2019年,賴素霞審理了大量婚姻家庭案件,為了給更多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她帶領法官對婚姻家庭案件不厭其煩地反復調解、做好人身保護令的簽發、斟酌判決書上的一字一句、開展健康婚姻家庭理念的社會宣傳。積極推行《婚姻家庭案件溫馨告知書》,開創“愛心庭審”,顛覆了審判刻板嚴肅的模式,讓婚姻家庭糾紛當事人在相對輕松的庭審環境下完成訴訟。賴素霞始終心懷堅持公正和善良的審判理念,努力推動婚姻家庭案件審判方式的改革,不機械判決,將保護小孩的合法權益及健康成長作為第一要素,為單親家庭的兒童支撐方寸空間。
她們
扎根田間地頭 繡美鄉村振興圖
當下,惠州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無數女性以“巾幗不讓須眉”之志,投身于鄉村振興的事業之中,她們不是花拳繡腿,而是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穩扎穩打,自覺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把對家鄉的熱愛轉換為建設家鄉的無窮動力,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改變家鄉面貌的事業中,用腳踏實地的干事創業,為鄉村振興事業筑牢堅固的基石。
放棄外企返鄉創業,一片茶園帶富一方鄉親
空山新雨后,茶香亦醉人。在博羅縣湖鎮鎮埔新村300多畝山林中,惠州市三八紅旗手、博羅縣金湖春茶園專業合作社社長林運梅正組織茶農忙著采摘山上的春茶。今年42歲的林運梅在2013年放棄外企高薪工作回鄉承包山地發展農業,用創新的“金鑰匙”打開當地鄉村振興大門。
“用匠心去制作,做出來的茶也別有香味。”她利用科學的種植方法,改良制作工藝,成功提高了茶的品質。富而思源,2015年,林運梅帶領鄉親們成立了博羅縣金湖春茶園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出產自主注冊商標“湖鎮金湖春”牌山茶、紫芽茶、紅茶等。合作社茶園為周邊失業的中老年婦女帶來就業崗位,并免費提供茶種子和茶苗給村民種植茶葉,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茶葉,還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茶葉種植技術員,提高了本地茶葉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推動博羅茶葉走向全國。
女博士深入一線,傳播新技術助力鄉村產業發展
田間地頭不僅有“新農人”,還有女博士。作為博羅縣首批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之一,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趙春艷已經在博羅這片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的熱土上奮斗了13年,她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市級科研立項數十項,累計獲得各級獎項十余項。
2008年博士畢業后的她,放棄大城市和知名企業的高薪優待,選擇來到博羅縣畜牧科學研究所工作,扎根基層,用實干為這片紅土地的發展作出貢獻。她經常深入生產一線,為農戶傳送新知識新技術,解決農戶在生產中遇到的種養技術困難,使畜牧業和種植業的發展有了全新的理念和發展模式,為推動博羅縣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17年,趙春艷擔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為了更好地謀劃博羅農業產業發展,她白天下鄉進行實地調研,帶隊跑遍了博羅17個鎮(街)和羅浮山管委會,晚上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飯,撰寫了大量有價值的產業調查報告和文章,為博羅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真實可靠的科學決策依據。在她的帶領下,中心累計引進推廣農作物優新品種近100個,推動中草藥產業、蠶桑產業在博羅縣的壯大發展,并積極探索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她們
以創新為梯 筑夢灣區創領未來
在創新創業戰線上,巾幗力量舉足輕重。勇立時代潮頭,把握創新機遇,她們潛心研究、刻苦攻關,以專業和實力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她們釋放女性創客的巨大能量和影響力,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更好地引領全市女性精英積極投身創新創業主戰場,用行動詮釋著“奮斗”是最美的姿態。
凝聚“巾幗力量”助力融深融灣
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已經按下融深融灣快進鍵,惠州“巾幗力量”早已行動起來,為惠州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效協同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廣東省三八紅旗集體、惠州三八紅旗工作室——惠州市女企業家協會積極圍繞中心大局融入“雙區”發展,充分利用協會平臺和資源,加強與灣區9+2城市企業的直接對接與交流,展開主題論壇交流、資源對接、平臺對接、互惠共贏的方式,融入灣區的發展,為促進惠州的經濟建設做貢獻。此外,借“雙區”現代化建設之力,邀請廣東省女企業家協會、深圳市女企業家協會、佳木斯市女企業家協會走入惠州考察投資合作意向,并舉行尋商機“雙區”建設話未來專題論壇,為惠州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同時視情況組織會員參加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性、區域性重大展會、交易會,通過互學互鑒互通,掌握市場動態,推廣品牌效應,助力會員企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參與者、貢獻者。
仲愷高新區巾幗創新創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是廣東省三八紅旗集體,協會協助廣東省婦聯搭建粵港澳大灣區婦女創新創業“云服務”平臺、協助“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婦女創新創業基地”規劃建設和運營。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婦女創業創新基地是廣東省婦聯大力實施大灣區“創業創新巾幗行動”,開展婦女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自協會協助基地成立以來,構建了“一基地二平臺三中心”(即婦女創新項目孵化基地、愷創巾幗基金平臺和AI“智孵”平臺,婦女人才培養中心、粵港澳生態藝術交流中心、粵港澳婦女成果展示中心)的發展體系。
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領巾幗創業夢
廣東省三八紅旗手、粵港澳婦女創新創業基地負責人、仲愷高新區巾幗創新創業協會會長彭艷艷帶領會員在疫情期間積極捐贈防疫物資、開展“愷創巾幗—云助企”項目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惠州市緯世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協會副會長肖世玲帶領團隊研發出來的智慧高倍率異型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項目榮獲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婦女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近年來,仲愷高新區巾幗創新創業協會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協會“領頭雁”的積極帶動和影響下,凝聚起強大的“她”力量,為我市女性企業家、女性科技工作者和女大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服務,在各個領域示范帶動更多女性成長成才。
如為拓寬女性創業者視野,協會經常組織系列培訓、比賽及企業間交流互動活動,舉辦直播帶貨女主播公益培訓班;積極開展扶持女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目前協會已建立了6家“女大學生實習基地”,建立一支為女大學生提供實習輔導的人才隊伍。
她們
沖在前沿一線 激揚巾幗志
她,是疫情防控的“守門員”;她,是為群眾解難答惑的“服務員”;她,是攜手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她,是用“筆尖”記錄城鄉發展的“宣傳員”……她們,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平凡而有凝聚力,是她們的默默付出,讓這座城市充滿溫情。
推動疫苗接種工作的“星夜作戰人”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她們雖沒有救治病人,卻每天和病毒正面交鋒,她們雖不在一線,卻與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并肩作戰。她們就是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為白衣天使筑起防控堡壘的“院感人”。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管理部,是惠州市三八紅旗集體,現共有專職專業技術人員7名(含6名女性),女性占比達到86%,作為院感監測、預防與控制的中堅力量,她們肩負著院內感染監測、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重任,疫情發生以來,勇挑重擔,盡顯使命擔當,全院不僅做到“零”院感暴發、“零”疫情感染,感控質量也有了實質性的進步。
該院是目前在市直醫療機構中接種人數最多的醫療單位,作為醫院疫苗接種工作的具體負責部門,只要有疫苗到貨,不分節假日,都能看到她們在醫院忙碌的身影。曾獲得廣東省女醫師協會頒發的“南粵感控巾幗優秀團隊”、惠州市政府授予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醫院創建三級甲等醫院“先進集體”“四個優秀科室”等榮譽稱號。
當社區“好管家”,做群眾“貼心人”
惠州市三八紅旗手、牛和地社區居委會主任楊莉是一名曾在部隊鍛煉5年的退伍老兵,到社區工作,她依然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沖鋒在前,用心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她積極向隔離對象做好政策的宣傳和解讀工作;遇到有不配合或是危險性較高的居家隔離對象,她主動接下上門任務;社區經常會有隔離對象半夜才到達惠州,她總是連夜與派出所民警和醫生一起提前到達小區,確保疫情防控措施的閉環管理落實到位。
去年以來,楊莉通過實地走訪、網格巡查,廣泛收集居民需求和意見,整合多方面資源,先后為老舊小區完成了小區硬底化、下水道整改、安裝路燈等民生實事工程,為老舊小區居民解決了影響日常生活的問題。
為提升轄區居民的文化素養,楊莉以鴻潤花園為試點,在轄區鴻潤花園打造了家風家訓文化廣場,去年市婦聯和市紀委對該廣場進行了升級改造,打造了惠州市第一個落戶在社區的家風家教實踐基地。
不放棄一個學生,做學生前行的“引領者”
走進惠州市田家炳中學的生物課堂,會發現這里的課堂生動有趣、其樂融融,學生們感受到生物課程真正的魅力。
惠州市田家炳中學生物科組是廣東省巾幗文明崗,有9位女老師,在平凡的工作中,發揮優勢、各盡所能,在教育教學這片熱土上辛勤播灑汗水。
“低進高出是我們最大的教學特色。”田家炳中學生物科組老師們驕傲地說。該校高中生入學分數較低,不少學生學習態度不太端正,本著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初心,她們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嚴格遵守學生為本、老師為輔的教育方針,把課堂還給學生,積極推進生物課程改革;重視實驗,注重實踐,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給學生創造各種自主發展的平臺,把生物科組建設成“減負高效、以生為本、寓教于樂”的品牌學科。
功夫不負有心人,該校初中學生每年的會考成績達到90%以上的通過率,最好的生物平均分曾排名區第五名,高三最好的成績曾在城區排名第二,進入市級排名的前25名。
踏遍基層做眼光向下的“瞭望者”
惠州市三八紅旗手、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惠城區全媒體采編中心主任謝菁菁,于2010年進入惠州報業傳媒集團采訪部工作,目前已經在新聞一線奮戰了10余年。入職來,先后參與了多次重大題材、重要典型或戰役性報道任務,先后斬獲多項省市級新聞獎項。
作為一名黨報記者,她把自己定位為一名“瞭望者”。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瞭望者”?眼光向下,目光望向基層。多年來,她用腳步丈量新聞深度,采寫了一大批一線基層的好新聞。
自任職記者以來,她連續7年在基層駐站,走遍了惠城區140多個鄉村,采寫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基層稿件。全媒體時代,她不斷學習研究新媒體產品制作、小視頻拍攝剪輯、APP新聞推送以及網絡直播等新聞宣傳方式。去年3月,她成為惠城區婦聯執委,用“筆尖”和“鏡頭”,講好巾幗時代奮進故事,展現最美巾幗奮斗者。
文/圖 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李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