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清晨,女人們用浸過鮮花的水洗臉洗手后,好戲才真正開場,那就是亮女紅:有人拿出刺繡的枕套,有人拿出繡好的門簾,還有人拿出繡好花準備結婚的被面、剪裁好的新衣……誰的手巧,誰的藝精,一目了然。這既是才藝比拼,也是相互的學習交流。
何謂多彩七夕節?因為這是女人們裝飾起來的節日。華夏大地的七夕風俗,多源于牛郎織女的神話。惠州城的七夕,與廣東各地大同小異,屬心懷虔誠、禮節繁縟并代代傳承之習俗。先是農歷七月初六晚上開始拜七姐,女人們有一套莊重的拜七姐儀式。事先采摘香花草、薔薇、茉莉、夜合、含笑花、米蘭、玉蘭花(沒花采葉)等七種鮮花。夜幕降臨,她們燃上清香,虔誠叩拜,各自向七仙女訴說自己的心愿。大多是祈望婚姻如意、夫妻和睦以及家庭老少平安。事畢將鮮花浸在水盆,置于天井處(惠州的建筑有天井),準備夜晚承接七仙女灑下的甘露。這個習俗保留至今。
這是女人們心心念念的夜晚,因為下半夜就要到東江或西枝江汲水了。這個情節,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水語》有記:每以七月初七雞初鳴,汲江水或井水貯之,是夕水重于他夕數斤,經年味不變,益甘,以療熱病,謂之圣水,亦曰天孫水。若雞二唱,則水不然矣。”意思說下半夜三點左右就要汲七夕水了,過了這個時辰則不靈。惠州民間汲七夕水已成為傳統。這里還有美麗的傳說,傳說七月初七子時過后,南天門上,仙樂飄飄,天上七仙女齊齊下凡降臨人間,她們手執甘露瓶將甘露灑向江湖井泉,為人間送上可治疾的圣水。每逢這個時辰,老街小巷的女人成群結隊到東江挑七夕水,以至水桶濺出的水珠在街巷形成一條長長的水路。惠州方志記載:“七月七,(水滿溢出桶外,滴答落地的聲音)。七夕水,擔幾埕(埕:裝水的陶器)。”人們挑回來的七夕水就小心裝到埕或瓦罐里,以備一年之用。家人上火喉嚨痛,喝上一碗,潤喉清爽。若小孩子長“豬頭腮”(腮腺炎),用七夕水磨無患子樹的樹根成汁涂抹在患處可見效。更神奇的是,七夕水在埕或瓦罐放上一年仍清澈涼爽且不長沙蟲。汲水習俗同樣保留至今。
清晨,女人們用盛滿鮮花的盆的水洗臉洗手后,七夕的好戲才真正開場,那就是亮女紅技藝:有人拿出刺繡的枕套,有人拿出繡好的門簾,還有人拿出繡好花準備結婚的被面,有人拿出剪裁好的新衣……誰的手巧,誰的藝精?一目了然。這既是才藝比拼,也是相互學習交流切磋。舊時女子多封閉在家,能借七夕樂一回豈不美哉!故而這日也叫乞巧節。
由乞巧節延伸是惠州古城悠久的紡織史。惠州古老的童謠不知唱了多少代人,其中不乏紡織內容。如《老鼠仔》:“老鼠仔,打千秋,打瀉(打翻)大哥一罌(一瓶)油,大哥轉來(回來)鬧(罵)大嫂,大嫂漬麻(將泡在水里的苧麻辟成細絲)嘴揪揪(不高興時撅嘴狀)”。那時,家家女人都漬麻紡絲,之后紡織成布,不然,家人沒有衣服穿。還有童謠《嘀嘀嘀》:“嘀嘀嘀(嗩吶聲),掃凈地堂耕(耕為紡織)故絲,問下爺娘(爹娘)耕幾多,耕多六丈做爺衣。爺著(穿)白衣騎白馬,女著紅裙轉(回去)外家(娘家)……”尤其這首有南北朝樂府民歌韻味的《嘀嘀嘀》,可見惠州城紡麻織布的歷史不少千年。直至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穿衣憑布票的年代,惠州還有居民紡織麻布,自己做衣服穿。現惠城區橋東一帶有一處地方叫“花園圍”,這名字只隨口一念,頓時叫人聯想起花園里百花盛放的美好情景。的確,這里過去有許多做女紅的繡坊,那些精致、叫人愛不釋手的繡品,可不是如花兒一般的吸引人么?
女紅,是過去惠州女人生活必備的技能之一,七夕里順理成章為古城女人又一道亮麗風景線。
苗理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