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禮數的學習很多是從最簡單的稱呼開始的。評價一個家庭是否有家教,很多時候也看其孩子是否主動“喊人”,也就是見了面主動稱呼別人。這種禮數看起來細枝末節,卻包含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否認同對方和自己的身份。實際上,這就是對一種共同秩序的認同。
湖南常德一帶,對未婚女子和已婚女子的稱呼,是有嚴格區分的。未婚女子,一律稱為“姑兒”、“姑兒家”;已婚女子,一律稱為“姑娘”。到了中年的已婚女子,一般不稱“姑娘”,而是用其姓名中的最后一個字來稱呼,改稱“某姐”,如“張梅蘭”,就稱為“蘭姐”;年紀稍大的,就用其姓氏加輩分來稱呼,如“劉秀芝”,就稱為“劉家嬸娘”;年紀再大一點,就稱為“某家婆”,如“胡中英”,就稱為“胡家婆”。或者,也可以直接稱呼其輩分,叫“姐姐”、“嬸娘”、“舅娘”,等等。這其中,最為禁忌的,是不能將未婚女子稱為“姑娘”;倘若,一不小心,把未婚女子稱呼為“姑娘”,就會被視為失禮。小孩子說錯了,大人立馬就會制止,并講清楚其中的道理;而大人,是絕對不會說錯的,因為從小就已經知道這個區別的。
農村家庭的禮數,很多是從最簡單的稱呼開始的,如男女老幼的輩分、性別、身份,等等。孩子剛開始講話的時候,做父母長輩的就教孩子按禮數輩分稱呼別人。如果是同輩,大一點的,叫哥哥姐姐,小一點的,就叫弟弟妹妹;是長輩,就嚴格按照輩分來稱呼,絕不含糊。因此,評價一個孩子是否懂禮貌,就看他或她是不是主動“喊人”;評價一個家庭是否有家教,也看其孩子是否主動“喊人”。常德方言中,所謂“喊人”,是一種禮數,就是見了面主動稱呼別人的意思。嘴甜不甜,就看是否主動“喊人”,“喊人”時的禮數周到不周到。這種禮數,看起來很細枝末節、很小,卻包含了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否認同對方的身份,是否認同自己的身份。實際上,這就是對一種共同秩序的認同。有的女子,婚后從來不稱呼自己的公公、婆婆,當然就是婚姻有問題了;有的男子,婚后也從未稱呼自己的岳父、岳母,肯定也是婚姻有問題。不按輩分身份去稱呼對方,就是不承認客觀存在的輩分禮數關系。
孩子大了以后,父母又會教孩子去辨別和感知與性別、婚姻有關的禮數稱呼,那就是“姑兒”、“姑娘”的區別了。這種區分,其實包含了早期的婚姻家庭教育內容,或者性教育的內容。其意在于,從稱呼的禁忌來告訴孩子,女孩子已婚的身份和未婚的身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是有習俗秩序的,強調女子的特殊性。
這些家庭教育,從小就讓孩子明白,你是生活在一個同宗同族的“熟人”社會中、一個禮數秩序很嚴格的環境中,到處都是親戚長輩,有安全感。無論走到哪里,這些稱呼、這些社會關系都會牽扯你一生。等到孩子長大娶妻生子了,又會如法炮制,去教會自己的孩子。于是,習俗始終在循環復制,生生不已。
邵一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