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彩香和孩子一起翻看榮譽證書,并向他們講述“有得做就有得飽”的道理。 記者李松權 攝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惠州迎接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測評的大考之年。講好小康故事、記錄百姓生活是媒體的責任、記者的使命。
在惠州市惠城區蘆洲鎮青塘村有這樣一位村民,她因“信守承諾、欠債還錢”接二連三捧回國家級榮譽,一本泛黃的賬本,替她訴說著歷經十余年的漫長還債路,她也因此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中國好人”“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聽這位“誠信姐”曾彩香的誠信故事。
我叫曾彩香,是惠州市惠城區蘆洲鎮青塘村村民。我的故事,要從一本泛黃的賬本說起。這個賬本,原本不過是一本普通的筆記本。可誰能想到,從2008年開始,這本賬就變成了要伴隨我一生的東西。一開始,它是我生命中幾乎不能承受之重;如今,它是我用十多年走出來的誠信人生。
遭遇突變
“有得做就有得飽,我不想低頭”
我出生于1972年,故事要從我24歲那年說起。
那一年,經人介紹,我從博羅縣泰美鎮嫁到惠城區蘆洲鎮青塘村。盡管生活并不富裕,彼時的我卻倍感幸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兩個孩子的出生更給我們這個小家帶來無數歡樂。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6年,我丈夫被確診肝癌。為了給丈夫治病,我花光了家里的15萬元積蓄,還前前后后向近50名親戚朋友借了錢。
我數了一下,借款金額從一兩百到三千元不等,加起來足足有20萬元。救人于危難,他們都是我的恩人,我把恩人的姓名和借款的數目一一記在了一個紅色封面的筆記本上。那是我丈夫很喜歡的一個筆記本,我想著等他好了,我們可以一起還。
沒想到的是,2008年元宵節剛過,我的丈夫就離開了人世。那一年,我37歲,兒子10歲,女兒9歲,家里還有70多歲的家公。
他無情地走了,沒留下只言片語,只有賬本上白紙黑字記著的一筆筆債。我作為一個農村婦女,沒有一技之長,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辦?沒有人回答我,渾渾噩噩間,我順手拿起放在家里的一瓶農藥……
瓶子放到嘴邊,我突然心里一緊。自己跟著丈夫走了是很干脆,可70多歲的家公和一雙兒女誰來照顧?別人一片好心借錢給我,我這一走不是害了他們嗎?想到這里,我緩緩把手里的農藥瓶放了下來。
決心下定了,可債務要怎么還?看著一貧如洗的家,想到無一技之長的自己,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急得一口血吐了出來。看到吐血的我,家公當場就嚇哭了。看著他老淚縱橫的樣子,我突然想通了:“這個家只能靠我了,如果我都不堅強,他們該怎么辦?”
“有得做就有得飽。我有手有腳,打散工還不了那么多錢,那我就去種田。”從沒種過田的我,不愿向命運低頭,扛起了鋤頭。
起早貪黑
“欠債還錢,我就認這個理”
萬事開頭難。我向鄰里鄉親討了一些多余的秧苗,開始嘗試種自家的地。為了多賺點錢,我一邊摸索一邊學習,還租了鄉親們的地來種。
最多的時候,我一口氣租了20多畝田地,加上自己開荒的地,一個人耕種25畝。為了讓收成更好,在施肥、插秧、收割等農忙時間,我整日在田里忙個不停。
農事不忙的時候,我還會到鎮圩的建筑工地打散工,拌漿、抬磚,即便每天30元,我也從不挑活。晚上,我還會去養殖場卸飼料,100斤一包的飼料,我和兩個大男人一起,一卸就到次日凌晨2點。此外,我還做過木工、油漆工等。只要能賺錢、不違法,我什么都愿意做。
這樣巨額的工作量,讓村里的大老爺們都自愧不如,個個都說我在“拼命”。
可是,不拼命,怎么還債呢?
忙起來,是好事,說明有希望。我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做不完。這些年,我養成了早上四五點起床的習慣。
種田看天吃飯,收成好的時候,我一年最多能有五六萬元的收入,收成不好的時候,就只有1萬元左右。我是個急性子,賺到手的錢還沒有捂熱,就趕緊湊整去還債。有的債主說:“你那么困難,那點錢就不用還了。”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我文化程度不高,但就認這個理。
“我可以欠人情,但我不會欠人的債,我一定會還完的。”這也是我對丈夫的承諾。在他彌留之際,我曾握著他的手,向他保證:一定會照顧好老人和小孩,一定會還清債務。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用著他生前使用的手機號碼,從未與債主失聯過。
就這么耕種幾年后,我耕種的田地畝數慢慢減少。一方面是田主收回了部分田地,另一方面是我的身體不允許了。
這么些年,為了還債,我省吃儉用,除了偶爾買幾兩豬肉給家公和孩子們補補身子,打打牙祭,也不敢過多地奢求吃好些。可能是長期的營養不良,我一直很瘦。有一年豐收時,我扛著一包稻谷走在田埂邊時,喉嚨一澀,一口血便吐了出來。到醫院檢查,醫生說我心肌缺血,這是長期高強度勞動造成的損傷。
每當堅持不下去時,我就會打開我記賬的筆記本。“群1320元,10月20號還500元,12月3日還820元,已還清。”每還上一筆錢,我都會在本子上劃一筆。
終于在2017年年底,我把所有的債還清了。還清債之后,我一下子放松了,激動得三天三夜沒睡著。
化蝶重生
“只要努力,我們終將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的故事,在機緣巧合之下,被惠州的媒體挖掘、獲知。在他們的舉薦下,我參加了惠州市“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并獲評“惠州好人”。2017年3月,我獲評“廣東好人”。
接下來,榮譽接踵而至:“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中國好人”、“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
2018年1月,2017年12月“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廣東·惠州)現場交流活動在惠州市舉行,我被邀請作為現場嘉賓向全國的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
能獲得這種榮光,我從未想過,我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情,卻能夠站上這樣的舞臺。那天,我看到了一位采訪過我的記者,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發短信向她表示了感謝。她回復我說:“不用謝我,你能站上這個舞臺是這個社會對好人的尊重,你贏得了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變化不僅如此,我的故事還引來了惠州志愿者們對我的關注。惠州東江義工隊等志愿服務團隊會時不時來看我,關心我。2017年初,在東江義工隊的牽線搭橋下,一家愛心公司免費將我家的房屋修葺一新。從此,我的家不再漏水、屋頂不再一遇到臺風就被掀翻。
在敞亮的客廳里擺放著我和兩個孩子的合照,照片里,我們都笑得很甜。我知道,我收獲了很多溫暖,也多了一些家人。在他們的帶動下,我走上了志愿服務之路。只要有空,只要需要,我都會穿上志愿者黃馬甲,和大家一起去做志愿服務活動。因為我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不僅如此,我還成了市里的百姓宣講員。平日里,我會受邀去學校等地方講述我自己的故事。我希望通過我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只要努力,我們終將過好自己的人生。
記者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