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父母建立關愛卡”“仔細聆聽父母往事”……走進博羅縣麻陂鎮洪湖村,家家戶戶外墻都繪上了好家風好家訓繪畫,展示通俗易懂接地氣的“農家畫”和“農家話”,新時代家風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
而今,像這樣的好家風好家訓宣傳在我市村(社區)隨處可見。家和萬事興,近年來,市婦聯圍繞“家庭和”,打造聽得見的好家風、看得見的好家庭,線上線下合力,讓家庭文明建設成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建設類型豐富的家風家教宣傳平臺
豐富的家庭文明宣傳在市民身邊舉目可見:惠城區祝屋巷是我市首個“家風一條街”特色家庭文化教育基地,“家風故事”“名人名訓”“和親滿巷”等內容紛紛被繪制上墻,以“人在情景中”“群眾看得懂易接受”的創作理念,將優秀家庭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環境,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實現成風化人;在省級十大最美兒童之家——惠城區學府社區,以“書香學府、孝和家園”為主題打造了“家庭教育一條街”“家風家訓長廊”“睦鄰亭”等社區文化設施,推進家庭文明與社區治理綜合體示范基地建設;仲愷惠新社區打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美”主題社區,建設了“二十四孝長廊”,以家庭文明裝扮社區休閑場所……
近年來,我市圍繞家庭文明建設主題,不斷在“家文化”環境上下功夫,打造了一批以“好家風好家訓”為主要內容的家風家教宣傳長廊、家庭文化角、主題壁畫等各類展示平臺,讓家庭文明浸潤千家萬戶。
原創“巾幗家園”系列情景劇,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我市還著力講好家庭文明建設故事,傳播新時代家風好聲音,讓“家文化”生動地植入市民心中。
“這是一個和諧幸福的四口之家,丈夫石喆是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妻子馬劍玲是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眼科副主任護師,一對兒女聰明可愛。2003年他們因抗擊‘非典’結緣,風雨同舟。今年夫妻共抗新冠肺炎,比翼雙飛……”這是近期《鵝城人家微課堂》講述的我市一戶最美家庭共同抗擊疫情的故事。
為向廣大群眾傳播好家教家風等知識,營造家家幸福安康的良好社會氛圍,市婦聯連續4年與惠州電臺合作,打造每日一期、每期三分鐘的《鵝城人家微課堂》。此外,市婦聯在“惠州女性”公眾號平臺,先后開設“家風家教宣傳月”“家庭教育知多點”“最美家庭事跡專輯”等專欄,常態化開展“三注重”宣傳,通過“婦聯官網+官方微信+空中電臺”“三網一體”的空中宣傳陣地,織密織牢線上家庭文明建設宣傳網絡。
此外,我市還推出原創“巾幗家園”情景劇,創新打造“身邊人演繹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宣傳模式。市婦聯將工作日常發現的普遍問題和典型案例作為原型素材,分別從家庭教育、親子關系、婆媳關系、男女婚戀、家庭糾紛等多領域進行文藝創作,編制“巾幗家園”系列情景劇,同時招募巾幗志愿者,自編自導自演,深入村、社區、學校、企業等開展公益巡演,這種生動有趣、寓教于樂的方式得到群眾熱捧,不少單位紛紛邀演。據不完全統計,“巾幗家園”系列情景劇共演出近40場,覆蓋近10萬人。
記者馬海菊 通訊員王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