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采訪了解到,市民陳女士辛苦懷胎十月,順產下一個男寶寶,轉眼就到了滿月的時候,正當整個家庭都沉浸在無比幸福中的時候,細心的陳女士卻發現寶寶這一個月來頭都只是向著右邊,不怎么會轉向左邊。于是急忙帶來醫院看,醫生摸了摸寶寶的脖子,看了一下寶寶的臉,告訴陳女士:“寶寶這是斜頸,俗稱歪脖子,要盡早治療”。
孩子斜頸家長別慌,及早治療才重要
市第二婦幼保健院中醫康復科醫生介紹,斜頸醫學稱先天性肌性斜頸,俗稱“歪脖子”,是由于一側胸鎖乳突肌纖維性攣縮,導致胸鎖乳突肌縮短,臉部朝向健康一側,頸部向患病一側偏斜畸形。同時臉部發育也會受影響,患病一側的臉部發育小于健康一邊,嚴重者會導致頸椎側凸畸形。這是一種兒童常見病。
“得了斜頸不用慌張,及早進行治療是最正確的手段。”斜頸的治療要看年齡段,在一歲以內的患兒得了斜頸主要是以物理刺激為主,其中包括患兒頸部腫塊的手法推拿、患側肌肉的手法牽引,局部熱敷和涂相關藥膏。若是大于一歲的兒童斜頸仍然沒有得到矯正,此時就要考慮手術的方式來矯正。
斜頸治療過程相對長,家長需耐心配合
該醫生指出,斜頸的治療過程相對比較漫長,往往需要至少三個月的治療。因此患兒家長一定有足夠的耐心,不要強求孩子馬上恢復正常狀態。在治療過程中,患兒家長還要給予足夠的配合,及時糾正患兒的頭側偏的習慣,如可以自制一個米袋,將米袋固定在頸部兩側,起到一個固定的作用。在平時喂養時,如患兒患病部位在左邊頸部,則在母乳喂養或者平時抱著患兒的時候,以左側位喂養或者抱著為主,使得患兒臉部自主的朝向左側,從而達到一個牽引的作用。
有些患兒家長會比較心急,于是在家里便給斜頸患兒的患側肌肉不斷的進行按摩,以期能更早的康復。這是不提倡的。患兒頸部肌肉的按摩牽引一天以做1-2次為宜,每次治療時間掌握在十分鐘左右,不宜過長。過度頻繁的刺激容易導致患兒頸部肌肉的疲勞,對患兒日后頸部發育會造成不良影響。
小兒斜頸治療越早,效果就越好
一般說來,輕度斜頸治療時間越早效果越好。斜頸癥一般采用物理康復治療,因為1歲前用物理療法效果很好。那么,什么情況下可以不用再繼續治療了呢?醫生表示,一般來說由于脖子長期歪向一邊,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雖然包塊消失了,頭也沒見偏向一側了,但為了防止患兒頸部習慣性的斜向患側,一般是是需要繼續按摩一段時間,此時可每周按摩2~3次,直到2個月后仍未見有異常則可以不用再治療了。
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治療得越早,所能取得的效果就越好。因此,為了不留下遺憾,家長們尤其是在產前檢查就有胎位不正、頸部繞臍、生產過程有難產或臀位的新生兒,一旦發現患兒頸部異常,應該帶到正規醫療機構,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最好是能在新生兒時期發現后馬上開始治療。
惠州日報記者黃婷
通訊員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