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惠州市作為全省首個試點市,開展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一年來,惠州緊緊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所應涵蓋的政府職責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四個維度要求,按照保基本、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思路,著力從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筑網托底、固化基本;,問需于民、優化服務;,量力而為、強化均等四個方面來推進綜合改革,初步建立起了與惠州市情、財力相適應,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動態調整的、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一是建立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安全網。系統實施了12個專題48大類208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全市公共財政當年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達到95.8億元,同比增長29.5%,增幅高出同期公共財政預算支出9個百分點。208個項目安排,始終堅持城鄉一體化的理念,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服務供給機制,優先向農村、貧困地區、生活困難群體傾斜。
就業服務方面,把城鎮各項就業優惠政策都延伸到農村,1041個行政村村村設有勞動力轉移服務站,形成了市、縣、鎮(街)、村(居)四級就業服務網絡,城鄉居民在家門口就可辦理職業培訓、就業服務、社會保險等服務。每成功轉移1名農村勞動力就業,市、縣(區)兩級就給當地村委會100元補助。全市有58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了能轉盡轉,近八成在本市就業。
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享受財政補助的村衛生站,全部配備使用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鎮村衛生服務實行一體化管理;115家醫療機構開展平價藥包服務,共推出15種平價藥包和18種平價中醫藥適宜技術治療包,扣除醫保報銷,平價藥包平均自付費用5.4元,平價治療包平均自付費用13.5元。
社會保障方面,職工醫保與城鄉居民醫保實現有效銜接和無障礙轉換;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與新農保合并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城鄉低保實現一體化,低保標準由城鎮最低每月270元、農村最低210元統一提高到385元。
二是探索建立了財政橫向轉移支付機制。為縮小縣區、鄉鎮在基本公共服務財政保障能力上的差距,設立市級基本公共服務專項統籌資金,實行橫向轉移支付。統籌資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來源于市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并隨公共預算收入增長而增加;另一部分來源于縣區財政,每個縣區按上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3%上繳。統籌資金主要用于托底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項目。對托底保障項目,市統籌資金分別按大亞灣開發區20%,惠城區、惠陽區、仲愷高新區40%,惠東縣、博羅縣60%,龍門縣80%的比例進行補助,確保這些最基礎的公共服務能夠均衡供給。
三是建立優質公共資源城鄉流動機制。按照統籌城鄉的要求,破除區劃行政壁壘,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不斷縮小城鄉間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讓集中在城市的優質公共資源有效流動,讓不同地域的人群都有機會享有。
公共教育方面,實施城鄉教育聯動發展計劃;和縣管校用的巡教制度。有134所城市學校與155所農村學校結對幫扶,覆蓋了全部農村學校。對信息技術、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由縣級教育部門或鎮中心小學統一調配使用,統一安排課程。打破了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屬地管理、條塊分割的格局,提高了農村學校的管理水平、師資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公共醫療衛生方面,建立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在城鄉、縣區定期交流制度,重大醫用設備共置共享機制,實現了醫療機構門急診病歷一本通全覆蓋、兒童預防接種一卡通全覆蓋、120急救服務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