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被定為全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唯一試點市以來,惠州市建立了政府主導的多元投入機制、底線均等的服務保障機制和均衡發展的資源配置機制等,通過提高標準、擴大范圍、縮小差距,使更多的群眾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全市12個專題年度安排的208項目標任務、七個縣區1189項目標任務全部按期完成。2012年市財政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達到95.8億元,同比增長29.5%,增幅高出同期財政預算支出9個百分點。主要做法:
一、強化保障,建立公共服務投入體系。建立財政投入保障機制,規定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必須高出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至3個百分點;設立5億元的市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專項統籌資金,其中市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建立底線均等保障機制,確定30個底線均等保障項目,由市級財政優先保障,建立起全市統一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立橫向轉移支付機制,各縣(區)按上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3%安排專項資金上繳到市級統籌,建立市級基本公共服務專項統籌資金,實行橫向轉移支付,實現富??h(區)幫助落后縣(區)的功能,促進不同縣(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均衡。建立國有資產收益收繳機制,改革國有資產授權經營方式。
二、統籌兼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的要求,破除區劃行政壁壘,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城鄉間、縣區間、不同群體間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不斷縮小。一是統一制度。制定《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與居住證制度對接工作方案》、《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辦法》等方案,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并入新農保合并實施,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前半年實現全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二是提高標準。全市城鄉低保標準處于全省前列,實現城鄉一體化,達到每人每月385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至70元,處于全省前列。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月210元提高至252元,高于省級標準。市財政對農村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每戶補助1萬元。三是擴大保障。提前完成醫保擴面任務,參保人數達到387.9萬人。將異地務工人員子女納入醫保范圍,異地務工人員夫妻只要有一方參加醫保,其子女就可參加醫保,真正實現全民醫保。
三、多元參與,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效率。一是多元供給。運用財政貼息、補助、獎勵、競爭性分配等方式引導和撬動社會資金投入。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上,形成政府主導、BT、代建、危舊房改造、大型企業自建、企業籌資建設等多元化建設模式。建立污水處理設施以獎代補;機制,完成了13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二是多元分配。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加強基層公共服務資源整合,因地制宜建設社區綜合公共服務設施,加大共建共享力度。三是多元監督。建立公共服務需求反映平臺,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
四、注重公平,改革公共服務付費方式。將政府對公共服務生產者的補助轉變為對消費者的直接補助,讓老百姓在享受公共服務時更有自主性。積極推動公租房租金市場化,出臺公共租賃住房租金補助實施辦法,對保障性住房提供者的補助轉為對保障對象的差異化補助,實現了對保障對象的直接補助,由以前的補磚頭變為現在的補人頭;大力推行電子教育券、文化消費卡、公共衛生券等公共服務券,將基本公共服務向困難群體傾斜,向異地務工人員延伸,保障每一位公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五、創新管理,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活力。最大限度豐富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簡化提供流程,創新提供方法。一方面,構建公共服務要素流轉機制。打破城市中小學與農村中小學屬地管理、條塊分割的格局,在全省率先實施城鄉教育聯動發展計劃和縣管校用的巡教制度。出臺綜合醫療衛生單位對口幫扶鄉鎮衛生院實施方案,促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基層傾斜。另一方面,突破事業單位傳統治理結構。逐步取消學校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成立學校董事會,啟動事業單位中建立法人治理結構試點。
六、民生為重,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公共文化教育服務進一步提升,全市縣(區)標準化特殊學校覆蓋率達到了100%,新增2所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實現了縣縣有示范高中目標。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工作全面實施,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的格局,入選2012中國最具特色文化競爭力十佳城市排行榜首。就業服務進一步提升,四級就業服務工作網絡初步建立,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實現全覆蓋,201個社區全部建立社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站,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應轉盡轉,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醫療衛生服務進一步提升,職工醫保與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實現有效銜接和轉換。在全省率先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二次保險工作,參保人個人自付比例部分總額超過1萬元以上的費用由大病保險再支付95%。生活保障水平一步提升,首創在鄉鎮(街道)建立社會保險管理所,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