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財政局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學習貫徹落實,按照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把我市打造成為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國內一流城市提供堅實的財政保障。
一、深化學習認識,提高政治站位
充分認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把學習貫徹《綱要》作為當前重大政治任務來抓,主動擔當起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政治責任。
一是抓好“大學習”。早行動,及時組織學習《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自《綱要》2月18日發布以來,在個人自學的基礎上,3月7日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學習;3月28日邀請市委黨校副校長、市宣講團成員陳春梧來局作專題理論輔導宣講;組織處級領導干部參加市統一培訓;4月10日-11日再次召開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會專題學習研討《綱要》。下來結合工作推進進一步加強學習,切實把干部職工的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部署要求上來。
二是開展“深調研”。把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作為貫徹落實的基本方法,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將學習的過程轉化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過程。選取市對區財政管理體制、民生保障、大資產管理、國有資本管理、涉農資金的統籌使用、績效管理和債務管理等專題開展深調研,對標對表先進,將中央、省、市精神落到實處。
三是抓好“真落實”。對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根據《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19年度工作要點》,制定《市財政局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工作責任分工表》,進一步壓實責任,提高工作質量和履職實效。
二、增強大局意識,主動擔當作為
對標“創建國內一流城市”目標要求,堅持“財”為“政”服務,樹立“大財政、大預算、大債務”的理念,立足當前,兼顧長遠,統籌財力,服務好全市中心工作和發展大局。
一是增強財政保障能力。一方面,狠抓財政收入管理,進一步加強與稅務、國土等部門密切溝通,形成合力,切實提高財政收入質量。2019年,代編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按可比增長4%,預計完成408.8億元,其中稅收收入完成313.8億元,稅收占比75%以上。另一方面,強化財政支出管理,2019年代編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按可比增長2.0%,預計完成555.8億元,既要優化支出結構,又要加快支出進度,還要樹立過“緊日子”思想,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從嚴安排“三公”經費預算,除重點和剛性必保支出外,嚴格按不低于5%的比例壓減一般性支出。
二是統籌財政資金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重大項目建設。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原則,統籌財政資金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重大項目資金需求。支持打造石化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投入18.5億元支持國家、省和市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灣區快速軌道建設、高速公路網建設和世界級機場建設;在第一批新增債券資金中安排10.21億元用于大亞灣重大產業項目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
三是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財政安排各類扶持專項資金2億元以上,重點向制造業、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企業、平臺傾斜。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工作,堅決做好減稅降費工作,切實降低企業成本,增添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四是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繼續安排科技創新投入22億元以上,支持科技創新。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調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資金投入,加強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貿易方面的國際合作,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有利于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五是支持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游的合作,共同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完善大灣區內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推動解決個人所得稅差額問題,配合國家、省完成制定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措施。
三、貫徹改革創新理念,扎實推進各項改革工作
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新要求,準確把握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戰略定位和重點任務,解放思想,積極作為,推進財政改革,配合全市改革,確保各項改革任務取得成效。
一是全力推進市級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結合政府投資項目三年滾動計劃和中期財政規劃,細化市直部門預算編制,確保預算編制不留“硬缺口”。完善項目庫建設,加強項目評審論證,提高入庫項目質量,推動支出標準體系建設。硬化預算約束,嚴控預算追加;同時,加快預算支出和項目實施進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全面梳理完善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管理中的各項制度辦法,促進預算管理標準規范、集中統一。
二是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強新增重大政策和項目預算審核與事前績效評估,將審核與評估結果作為預算安排的重要參考依據。做好項目資金使用績效和項目進度的監控工作,初步建立起績效目標約束機制,確保績效目標如期保質保量實現。開展重點項目和預算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建立較為完善的績效結果應用機制,鞏固績效評價工作成果。
三是進一步理順市對區財政管理體制。按照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權、責、利相統一的原則,開展進一步理順市對區財政管理體制調研,研究制定新一輪市對區財政管理體制實施方案,充分調動各區發展經濟提速增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構建大財政、大預算管理格局。
四是積極配合推動全市性改革工作。全市財政部門在做好自身改革和資金保障的同時,要主動作為,積極配合推動全市性重點改革。例如,做好機構改革的預算經費保障和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推進“放管服”改革、個人所得稅改革等。